冠心病加厚十几块钱卡的卡死看
2025-11-18
冠心病介绍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,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、阻塞,或(和)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(痉挛)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,俗称 “冠心病”,属于心血管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,也是全球范围内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。一、核心病因与危险因素1. 根本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核心机制:血液中的脂质物质(如胆固醇)沉积在血管内壁,形成像小米粥一样的黄色斑块(动脉粥样硬化斑块),随着斑块增大,血管腔逐渐狭窄,心肌供血不足;若斑块破裂形成血栓,可瞬间阻塞血管,引发急性心肌梗死。2. 主要危险因素不可控因素:年龄(40 岁以上中老年人高发)、性别(男性风险高于女性,女性绝经后风险上升)、家族遗传史(直系亲属早发冠心病史)。可控因素: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肥胖、吸烟(包括二手烟)、缺乏运动、长期熬夜、精神压力大、不健康饮食(高油、高盐、高糖)。二、常见类型与症状1. 临床分型稳定型心绞痛:最常见,多在体力活动、情绪激动时诱发,休息后数分钟内缓解。不稳定型心绞痛:病情进展快,疼痛频率、持续时间增加,休息时也可能发作,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预警。急性心肌梗死:斑块破裂血栓阻塞血管,心肌严重缺血坏死,属于急症。无症状性心肌缺血:无明显胸痛症状,但检查可见心肌缺血证据,常见于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群。缺血性心肌病: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,最终引发心力衰竭、心律失常。2. 典型症状胸痛:胸骨后或左胸部压榨样、紧缩样疼痛,可向左肩、左臂、颈部、下颌部放射,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(易误诊为胃痛)。伴随症状:疼痛时可能伴有胸闷、气短、出汗、恶心、头晕、乏力等。特殊人群表现:糖尿病患者、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呼吸困难、意识模糊,无明显胸痛。三、诊断方法基础检查:心电图(静息心电图、运动负荷试验)、心脏超声(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)。明确诊断金标准:冠状动脉造影(通过导管技术显示血管狭窄部位和程度)。无创替代检查:冠状动脉 CTA(通过 CT 扫描重建血管影像,适合初步筛查)、心肌酶谱(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损伤)。四、治疗与管理1. 药物治疗(基础治疗)抗血小板药物: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,预防血栓形成。调脂药物:如他汀类药物,降低血脂、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。降压降糖药物:控制血压(目标<130/80mmHg)、血糖(糖化血红蛋白<7%),减少血管损伤。缓解心绞痛药物:如硝酸酯类药物,扩张冠状动脉、缓解胸痛。2. 介入治疗(微创手术)对于血管狭窄≥70% 且症状明显者,可通过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:经血管穿刺将支架送至狭窄部位,撑开血管壁,恢复血流通畅。3. 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(俗称 “搭桥”):取身体其他部位血管(如大隐静脉、乳内动脉),搭建绕过狭窄血管的 “旁路”,保障心肌供血。4. 生活方式干预(长期管理关键)饮食:低盐(每日<5g)、低脂、低糖,增加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优质蛋白摄入,减少动物内脏、油炸食品。运动:病情稳定后,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太极拳、游泳),避免剧烈运动。戒烟限酒:彻底戒烟,避免饮酒(或严格限制饮酒量)。情绪与作息:保持心态平和,避免情绪大起大落,保证每日 7-8 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。定期监测:每 3-6 个月复查血压、血脂、血糖、肝肾功能,每年复查心电图或心脏超声。五、预防要点一级预防(未患病者):控制危险因素,定期体检(40 岁以上每年一次,高危人群每半年一次),早发现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并及时干预。二级预防(已患病者):遵医嘱规律服药,避免擅自停药;控制症状复发,预防心肌梗死、心力衰竭等并发症;定期专科随访,调整治疗方案。冠心病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,早期筛查、规范治疗与健康生活方式结合,能显著降低急性事件风险,提高生活质量。若出现疑似胸痛、胸闷症状,需立即就医,避免延误病情。

